熒光顯微鏡,也就是這么回事
點擊次數:1431 更新時間:2018-01-29
熒光顯微鏡,也就是這么回事
在諸多顯微鏡的觀察模式中,明場成像得到的是光強度zui直接的變化,相差成像等技術也大多是將光的相位差等轉變為強度差,使人眼能夠感受到。熒光成像技術則是特異性地區分出光的波長,也就是光的顏色,使人眼能夠區分。
光被人眼所看到分為兩種形式:發光和反光。明場成像屬于反光形式,熒光則屬于發光形式。
物體獲得能量后可能產生發光現象,能量來源可能是熱能(如白熾燈),化學能(如螢光)或者核能(如陽光),而熒光的能量來源則是另一束能量更高的光。
高能量的光子與電子碰撞,使得電子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。激發態的電子很不穩定,會重新回落到基態,這個過程中會消耗部分熱能,并發出新的光子。新的光子能量比zui初的光子能量低,因此波長更長。由于新的光子波長區別于入射光的光子波長,通過一定的光學處理方法將兩束不同波長的光分開,從而使我們只看到發射出來的新光子(熒光信號),也就是熒光顯微鏡看到的熒光圖像。
具有熒光特性的物質叫熒光素,不同的熒光素對不同波長的入射光激發效率不同,這種差異體現在熒光素的激發光譜上。同樣的,不同熒光素發射出的新光子波長也不同,這種差異體現在熒光素的發射光譜上。因此,了解一種熒光素的實驗方法,主要是了解其激發和發射光譜,其中發射光譜是熒光素的特征光譜。
實現入射光與發射光分離的部分是熒光顯微鏡的核心,通常采用三片濾光片結構。
以白光作為激發光源時,利用*塊激發光濾光片將白光過濾,使熒光素對應的zui適激發波長的光透過。二向色鏡是這個結構的核心,它負責將入射光與發射熒光分開,使入射光反射進入物鏡,照射到樣本上,樣本中的熒光素便被激發產生熒光,發射出來的熒光被物鏡收集后,穿過二向色鏡。熒光再通過發射光濾光片,選擇具有特征性的發射光范圍,zui終進入目鏡或者成像設備中。
以上的結構是常見的熒光顯微鏡成像光路,也被稱作反射熒光光路。
熒光照明的光源有很多種,理論上普通的白光光源也可以,但是實際上因為熒光的激發效率很低,因此需要亮度足夠的光源。目前常用的熒光光源有4種:
汞燈:汞蒸氣激發光源,傳統熒光光源。
氙燈:氙弧光燈,光譜連續且強度平均。
激光:單色性好,強度高。
LED:壽命長,單色性較好,亮度高,是今后光源的主要發展方向。
熒光成像的優勢:
通過二向色鏡將入射光和熒光區分開,使我們只看到熒光信號,沒有其他光線的干擾,因此可以看到很微弱的信號,比如單分子熒光。
因為熒光素可以特異性地標記到不同的細胞或分子上,因此可以區分不同的細胞或分子。
不同強度的熒光可以進行比較,從而實現細胞或分子的定量分析。
目前更的顯微鏡系統,如共聚焦顯微鏡、雙光子顯微鏡、超高分辨率顯微鏡、光切片顯微鏡等都是利用熒光成像方法進行觀察和分析的。